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重要论述和考察调研山西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省委、市委关于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工作部署,进一步推动落实省委党校(山西行政学院)《关于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课题研究的通知》要求,运城市委党校积极对接省委党校,成立八个“抓党建促基层治理”工作专班(课题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和理论研究,深入推进党校系统“教研咨学”一体化工作,为推动全省、全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党校力量。“中共运城市委党校”微信公众号开设“‘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课题研究”专栏,将各工作专班(课题组)阶段性理论文章或调研成果陆续进行刊载,
供大家深化学习交流。
星级化管理激活基层治理新动力——对运城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运城市委党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工作专班(课题组)
张玉丽 苏娟芳 董倩倩
为推进抓党建促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我市进一步探索管好用好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管理工作中引进星级化管理模式,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的政治引领作用,激发乡村振兴内生活力,助力基层治理提质增效。
探索星级化管理新实践
按照省委组织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办法的要求,市县两级层面围绕星级评定、星级考核及结果运用等方面分别出台了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对推动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是科学设星。根据“年度考核+任职年限+奖励情况”三项指标设置基础星级,围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工作职责和年度重点工作确定考核标准,为星级评定“定好标”。二是规范评星。采取量化考核、组织评价、群众评议等方式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行年度考核,为星级评定“把好关”。三是动态调星。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将初次评定与年度动态调整相结合,为星级评定“领好路”。四是合理用星。将星级评定结果作为确定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各项待遇的重要依据,科学运用评星结果,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为星级化管理“赋好能”。
彰显星级化管理新成效
抓准了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干事创业的着力点。星级化管理坚持考核导向与干事导向相统一,通过科学设星、规范评星、动态调星、合理用星、奖优罚劣,使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工作有目标、努力有方向,责任感和事业心进一步增强。在星级评定结果运用上,与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挂钩,与奖惩评先挂钩,让星级管理成为担当作为的“原动力”,树立了“干事创业、担当作为”的用人导向,真正把愿干事、能干事的优秀基层治理人才选出来,让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有动力。
选准了基层党建工作服务大局的切入点。星级化考核主要考核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行职责情况,特别是在完成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和服务群众中的现实表现。通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头雁”作用的发挥,引领广大党员干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创星、追星、夺星”,使基层党组织的作用更加有形、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
找准了基层党组织践行宗旨、服务群众的结合点。星级化管理一方面激励引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强化宗旨意识,加强政治能力建设、提升履职水平、增强服务本领,夯实筑牢基层战斗堡垒;另一方面在设定星级标准时,把群众最现实、最密切、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作为重要内容,特别是把在服务群众中的现实表现作为衡量标尺,切实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规范星级化管理建议
一是兼顾共性与个性,完善考核标准。针对各村资源禀赋不同、起点参差不齐等情况,建议年度考核差异化,将考核指标分为共性部分和个性部分。共性部分由常规工作组成,个性部分根据资源禀赋不同将农村分为不同类别实行差异化考核。既强调完成工作任务,又充分考虑所在村的工作基础与条件的差异性,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强化宣传培训,营造浓厚氛围。由于星级化管理工作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一些基层干部对星级化管理政策了解不够。建议首先要加强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建立从市到县、乡、村的分层培训体系,进行系统化差异化培训,让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践行、业务上熟练;其次县乡两级要加强对考核组成员相关业务培训,确保考核客观公正;再次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广大党员和群众积极参与到民主评议过程中,为星级化管理营造浓厚氛围。
三是优化政策成本,确保政策有效推行。市级层面要进一步完善星级评定程序,规范考核标准和以星定酬办法,确保星级化管理上下贯通、统筹推进、有效落实。县乡两级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各项成本,进一步细化举措、规范操作,提高工作效能。在组织实施上,完善星级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量化考核中,注重考核指标的权重分配及应用;在星级评定结果运用上,适当调整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奖惩评先的结构比重。
来源:运城日报 运城市委党校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工作专班(课题组)
作者:张玉丽 苏娟芳 董倩倩
编辑:吴仪